top of page
Transparent - AGADA LOGO.png

DONATE

shakyamuni2008A17pandits1600px.jpg

我們的傳承

那爛陀十七班智達

那爛陀寺院大學(Nālandā Mahāvihāra)是印度輝煌歷史上最偉大的佛教學習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它始建於公元5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歷經數百年的興盛,吸引了來自印度及周邊國家的學者和僧侶,成為古代佛教與學術研究的重鎮。


那爛陀寺院大學不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所高等學府,教授包括佛學、邏輯學、語言學、醫學、數學、天文學等多種學科。這裡的課程體系嚴謹,講求理論與實踐並重,學生須經過嚴格的考核方能入學。


歷史上,那爛陀孕育了許多傑出的學者,如龍樹菩薩(Nāgārjuna)、無著(Asaṅga)、世親(Vasubandhu)、蓮花戒(Śīlabhadra)等。中國唐代高僧玄奘與義淨也曾在此學習,他們將大量佛教經典譯介至中國,促進了佛教在東亞的發展。


那爛陀寺院大學在印度歷史上繁榮了約800年,直至公元12世紀遭到突厥軍隊焚毀,館藏的經典與學術成果付之一炬,標誌著這座偉大學府的衰落。然而,那爛陀的學術與宗教精神並未因此消失,而是透過學生與僧侶的傳播,影響了整個亞洲的佛教文化與思想發展。

如今,那爛陀的遺址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印度政府也在此重建「那爛陀大學」,延續這座偉大學府的精神與學術傳統,使其智慧光輝繼續照耀未來。

Nagarjuna (龙树菩萨).jpg

Nagarjuna 龍樹
(c. 2nd century C.E.)

龍樹菩薩是佛教歷史上極具盛名的印度大師。他是開創哲學傳統的兩大先驅之一。根據許多藏族歷史學家的說法,這位大師出現在佛陀涅槃後約400年。在覺囊派達喇那他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提到,龍樹菩薩晚年前往印度南方傳播佛法。在此期間,他前往托加爾( Togar )地區的舒利卡( Shulika)(可能靠近土耳其,也許指的是敘利亞)首次創立了蠻族教。後來,他的弟子貝坎巴( Bekhampa) 跟隨他學習,之後前往馬卡地區(可能指的是意大利首都羅馬)開始傳播蠻族虎豹教。 龍樹菩薩晚年前往印度南方的時間似乎始於公元一世紀初,但我沒有見過比這更詳細的歷史記載。這位大師出生於印度南方毗達巴( Vidarbha )地區一個富裕的婆羅門家庭。當他被帶去算命時,算命師說他最多只能活七歲。他的父母無法忍受看到兒子的屍體,便派他和僕人一起流浪他鄉。最終,他來到了印度中部最大的寺院那爛陀寺,在那裡遇見了婆羅門薩拉哈大師( Saraha) ,並獲得了長壽灌頂。他還學習了許多密宗教法,包括《密集金剛》。他在羅睺羅跋陀羅 ( Rāhulabhadra )院長座下受比丘戒,法名為比丘吉祥賢。 在擔任寺院的執事(負責僧眾生計)期間,發生了一場大飢荒。他從一個島嶼獲得了點金藥,賣掉所產生的黃金來供養僧眾。當僧眾詢問此事時,他如實解釋。僧眾說未經允許就做買賣來維持生計違反了佛法規矩,因此將他逐出寺院。 之後他前往另一片土地,在那裡建造了許多寺廟和佛塔。當導師接近百歲高齡時,他向許多有緣人廣泛傳授三藏。在那時,一位名叫德傑(Sukha)的僧人撰寫了一部名為《正理莊嚴》的十二萬頌論著,目的是駁斥大乘的見解和行為。為了調伏他,導師在那爛陀寺廣泛講法。 當時,有兩個孩子來聽法,周圍瀰漫著宜人的香氣。當他們離開時,香氣消失了。被問及原因時,他們說:"我們是龍王德叉迦( Takshaka)的兒子。我們來人間時使用牛頭( goshirsha)旃檀的香氣。"當被問及是否可以獲得這種旃檀木時,他們說要問問父親。 他們問了父親,龍王說如果導師來龍宮,就會供養。導師看到許多目的,如在龍宮為無數弟子種下善根,以及帶回人間所沒有的十萬頌《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切佛的唯一之母),於是前往龍宮。 他向許多龍族講法,龍族非常歡喜,請求他留下。他回答說:"現在我是來尋找泥土以建造千萬佛塔,並帶回《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以不能停留。以後可能會再來。"然後他帶著許多龍泥、《十萬頌般若波羅蜜多經》和許多陀羅尼回到了瞻部洲。 據說,龍族為了確保導師會再次回到龍宮,沒有送出《般若波羅蜜多經》末尾的一小部分。因此,從龍宮帶回的廣本《般若波羅蜜多經》缺少常啼菩薩和法上菩薩的章節。這兩個章節是從《八千頌般若經》末尾附加到廣本《般若波羅蜜多經》末尾的。因此,這兩個章節與廣本和略本《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內容完全沒有差別。 因此,他取了龍泥並建造了約一千萬座佛塔,又將《十萬頌般若波羅蜜多經》等經典帶回人間,因而得名龍樹。 之後,他在各處建造了許多寺廟和佛塔,尤其是在包括舍衛城( Shravasti)在內的印度中部六大城市。他用石頭格柵圍繞了金剛座(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他用鐵柵欄圍繞了吉祥法喜塔,並在其內建造了108座寺廟。他還前往北方的北俱盧洲 ( Uttarakuru ),在那裡利益眾生。 在前往北俱盧洲的路上,在薩拉瑪城,他根據一個名叫吉塔卡的孩子手掌的紋路預言他將成為國王。在生命的後期,他主要居住在南印度的吉祥山,在那裡廣泛轉動了顯密法輪。特別是他傳播了大乘中觀見,引導無數弟子走上大乘道路。 當他為佛陀教法廣泛工作時,邪惡的魔羅及其眷屬因嫉妒而無法容忍,於是進入了善行天后的子宮——她是優陀耶跋陀羅王(即龍樹前往北俱盧洲時預言的那個孩子)的王后。出生的孩子被稱為童子力王子。 當他的母親給了他一件世間罕見的精美無皺衣服時,男孩說:"現在先收起來吧,等我統治王國時再穿。"他的母親回答說:"你的父親和龍樹阿闍黎已經獲得了同樣的長壽靈藥,所以在龍樹圓寂之前,你無法統治。"男孩聽後變得悲傷並哭了起來。 他的母親說:"不要哭。阿闍黎安住於廣大的菩薩行,如果你請求他的頭,他會給你的。然後你的父親也會死去,你就能獲得王位。"按照這個建議,王子前往吉祥山(Sri Parvata)向龍樹請求他的頭顱。 龍樹說:"隨你的意願砍吧。"王子試圖用一把非常鋒利的劍來砍,但卻無法砍斷。然後龍樹說:"當我之前是寺院執事時,在割蘆葦時不小心割斷了一隻昆蟲的脖子。由於那個過失,用一片吉祥草來割吧。"當他這樣做時,頭顱就被割下了。 據說,在那時,乳白色的血流出,從斷頭處傳出這樣的話:"我已經去了極樂世界,還會重新進入這個身體。" 國王擔心頭部會重新連接,將其扔到約一英里遠的地方。然而,通過大師的煉金術修行,他的身體和頭部變成了石頭。漸漸地,年復一年,頭部和身體在不衰退的情況下越來越接近。最終,它們重新連接,據說大師像他活著時一樣廣泛地利益了教法和眾生。他在經續兩個傳統中都成為了第二佛陀。 關於這位大師的壽命有兩種說法 - 一種說他活了600年,另一種說300年。然而,覺囊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解釋說,這兩種計算都將半年算作整年,所以無論如何他似乎都活了很長的壽命。 這位大師著作了許多論典,包括《中觀根本慧論》、《六十如理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細研磨論》、《經集》、《寶鬘論》、《親友書》、《續集》等,涉及醫學、政治和煉金術等各種主題。大多數在赤松德贊王時期被翻譯成藏文,並收錄在丹珠爾中。 他有無數弟子受到他優秀教法甘露的滋養。其中,四位被認為是他的主要精神之子:釋迦彌多羅、龍智、聖天和摩登伽。三位被認為是他的親密弟子:佛護、清辯和月稱。其中,聖天被認為是無與倫比的,他與龍樹一起被稱為"父子",也被稱為最早的中觀哲學家。 龍樹的形象是左腳伸展,雙手結轉法輪印,頭頂上裝飾著龍王獻的七頭蛇。 這位大師最詳細的藏文生平故事可以在覺囊塔拉那他的《七傳承譜系史:珍寶源泉》中找到。

Aryadeva 聖天
( c. 3rd century C.E.)

聖天菩薩藏語稱為帕巴拉大師。他是龍樹菩薩晚年的弟子。佛教徒尊崇他如同龍樹菩薩一樣。他不僅精通佛教,而且對非佛教哲學也十分熟悉。 一些藏族歷史記載說他神奇地誕生於錫蘭(今斯里蘭卡)皇家花園的蓮花中。然而,根據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引用的可靠印度歷史資料,他是錫蘭國王般遮室利伽摩的兒子。 他在黑摩提婆阿闍黎座下出家,並受具足戒。之後,他前往印度大陸參訪寺廟和佛塔。在那裡,他遇到了到訪南方的龍樹菩薩,並在他門下全面學習了顯密教法。在龍樹菩薩圓寂前,他被任命為繼承人,在印度南方傳播佛法。 聖天菩薩建立了24座寺院和佛學院,在所有這些地方設立了佛教機構。他在辯論中擊敗了無人能敵的婆羅門辯手圖卡那格波,後者成為他的弟子,被稱為巴沃大師。阿耶提婆還在那爛陀寺長期居住。他晚年在印度南方度過,最終在那裡圓寂。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四百論》、其簡略說明版《手量論》、斷除反駁此論諍的《斷除錯亂正理成立論》、說明性相與密法宗義的《智藏遍攝》、抉擇密教的見解與行為的《攝行炬論》、以正理證明彼論的《淨心垢論》以及有關能熟儀軌的《金剛四墊壇城儀軌精髓?》與詮釋生起次第的《金剛四墊修法》等各種密續文本。這些著作在11世紀由巴楚尼瑪扎等人翻譯成藏文,收錄在丹珠爾中。** 欲瞭解詳細傳記,請參閱布頓仁波切的《佛教史》和覺囊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第十七章。

Aryadeva(提婆 菩薩)
Master Buddhapalita (佛護).jpg

Buddhapalita  佛護 
(470-550 C.E.)

佛護論師是十七位大班智達和大師之一,也是應成中觀派的一位偉大導師。他出生於南方檀巴拉( Tambala )地區的一個名叫天鵝嬉戲( Hamsa-kridana )的地方。他在當地出家為僧,廣泛學習。 他從僧護阿闍黎(Sangharakshita)那裡學習了龍樹的思想,僧護是龍友阿闍黎(Nagamitra)的弟子。通過專注禪修這些教法,他獲得了殊勝智慧。他親見了聖者文殊師利,並居住在南方一座名為檀茶毗梨( Daṇḍapāṇi )的寺院,在那裡廣泛傳法。 他為聖者龍樹、聖天和阿闍黎聖勇等人所著的許多論著寫了注釋。最後,最后,他成就了丸药的悉地,据说这是一种成就,正如覺囊塔拉那他所著的《如意寶樹史》中所述。 根據《主要解說佛法如何在中國傳播的令智者歡喜的耳飾》一書,這位大師在唐高宗皇帝統治時期訪問了中國,並在五台山與皇帝會面。 他撰寫了對《中論》(根本中論頌)的注釋,名為《佛護論》。通過按照應成中觀派的體系詮釋根本論中闡述的推理,他成為了應成中觀派的一位偉大導師。

Bhavaviveka 清辨
(500-578 C.E.)

Bhavaviveka(清辨).jpg

論師清辨(Bhavaviveka)出生於南方摩梨耶(Malaya)的一個高貴王族家庭。他在那個地區出家為僧,精通三藏。之後他前往中印度,從論師僧護(Sangharakshita)那裡接受了許多大乘經典和龍樹的教誨。 回到南方地區後,他親見金剛手菩薩,並獲得了特殊的禪定。他成為南方約五十座寺院的主持,廣泛傳授佛法。 在佛護論師(Buddhapālita)圓寂後,清辨研究了他的論著。他駁斥了前輩大師對龍樹《中論》的詮釋,並撰寫了自己的注釋,並聲稱是依據龍樹的教授。他還寫了幾部經典的註疏。 最後,他也成就了長生不老丸的悉地。然而,佛護和清辨兩位論師都捨棄了他們的肉身,往生到持明者(明咒持有者)的淨土。

Chandrakirt (月稱).jpg

Chandrakirt 月稱
 (600-650 C.E.)

月稱 - 根據查巴貢嘎多傑所著的《紅史》,這位大師被列為南膽二勝六莊嚴之一。然而,在一般的藏族歷史中,通常包括聖天,而不包括這位大師。關於這位大師是否是龍樹的直接弟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在他自己所著的《密集根本續明燈論》中,他聲稱自己是龍樹的直接弟子。此外,在阿底峽所著的《菩提道燈論》中也說明這位大師是龍樹的直接弟子,因此這一點毫無疑問。 他出生於南印度的薩曼塔。從小就精通各個領域的知識。他在南方地區出家。他從龍樹、佛護和清辨的許多弟子那裡學習了許多經續教法,特別精通中觀和密咒的典籍。他長期擔任那爛陀寺的住持,晚年回到南方故鄉,創建了許多佛堂與寺廟。 據說他活了約300歲,這可能不是真的,但他似乎確實長壽。他的學生是大正理杜鵑師,其學生是小正理杜鵑師(瑜伽士喇嘛強巴),後者的學生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生於藏歷第一饒迥之前的水馬年(公元982年),61歲時在藏歷第一饒迥的鐵蛇年(公元1040年)年底經尼泊爾從印度抵達阿里。 從龍樹生命的最後階段(大約在公元1世紀初)到阿底峽誕生,跨越了九個世紀,超過900年,這是眾所周知的。雖然那些對佛教有真誠信仰的人對此毫不懷疑,但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成為聲稱佛教歷史是虛構的一個基礎。 這位大師所著的論著包括:《明句論:中論根本慧論釋》、《入中論》及其自釋、《入中論慧論》、龍樹所著《六十正理論釋》、《四百論釋: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釋》和《五蘊論》。這些大部分是在公元11世紀由譯師如仁欽桑波和巴曹譯師等人翻譯成藏文的。它們收錄在丹珠爾那塘版經部的"阿"和"雅"兩卷中。 關於密咒方面,《密集根本續燈論》和《密集六支瑜伽論釋》是由阿里譯師仁欽桑波在10世紀末翻譯成藏文的。這些收錄在丹珠爾那塘版續部的"沙"卷中。 這位大師的傳記可以在布頓仁欽珠的《佛教史》和覺囊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找到。

Shantideva 寂天
(c. 8th century C.E.)

寂天論師因在西藏建立第一個佛教僧團受戒制度而被稱為堪布(住持),由於心中具有菩提心而被稱為菩薩。他的梵文名字是寂護(Śāntarakṣita),藏語意為"護持和平"。他也被稱為毗盧遮那。 他出生於印度東部扎霍爾城(現為孟加拉國),是王室三個兄弟姐妹中的次子。他的父親是祖格拉金王。(長子是法王,次子就是這位大堪布,最小的是曼達拉瓦公主,後來成為蓮花生大士的佛母。) 許多藏族歷史文獻稱他活了900多歲。在藏王拉托托日年贊在位期間,據說他攜帶《授記印契經》等經典來到西藏,當時被稱為「滋養心靈者」。他正式受邀來藏是在赤松德贊王時期。由於他的長壽,據說他有許多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弟子。 根據達喇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第29章,來到西藏的阿闍黎菩薩一定是從喬波羅王到達摩波羅王時期一直在世。許多權威的藏族歷史記載暗示,在他的一生中經歷了九位藏王。如果是這樣,他可能剛好遇到過聖者無著和世親兄弟,儘管這很難確認。 根據達喇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印度東部的喬波羅王統治時期是在公元7世紀(685-720年),而第四位繼承王達摩波羅的統治時期是從8世紀末到9世紀中期(790-853年)。這段大約105年的時間跨度證實了他確實異常長壽。 赤松德贊王生於公元742年,在20歲時(公元761年)頒布佛教為國教後邀請這位堪布來到西藏。在第一次邀請中,堪布只停留了幾個月,僅僅為寺院做了地基加持和奠基就返回了尼泊爾。後來他與蓮花生大士一起再次被邀請來藏。他們一起為桑耶寺加持地基,奠基,建造並開光了實際的寺院,並通過為最初的六或七位藏人剃度建立了第一個僧團。

Shantideva(寂天菩萨).jpg

Shantarakshita
寂護
(c. 8th century C.E.)

寂護論師 - 他是"堪布、阿闍黎、法王"三者之一。由於他在西藏建立佛教出家制度之初就在場,因此被稱為堪布。因為他的心續中具有菩提心,所以也被稱為菩薩。他的梵文名字是Śāntarakṣita,藏語翻譯為寂護。 這位聖者出生於印度東部的孟加拉或扎霍爾地區。他是國王持明的三個皇室子女中的次子。他在那爛陀寺從智藏阿闍黎處出家並受具足戒。 赤松德贊王派遣巴·薩爾囊邀請他來到西藏。在與國王會面後,他在隆楚宮殿講授了十善、十八界、十二緣起等教法,由喀什米爾的阿難陀擔任翻譯。他著作了《中觀莊嚴論》等論典,開創了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傳統。 這一偉大的哲學傳統在印度由諸如獅子賢、蓮花戒、法友等大師和許多其他班智達所繼承。如智足等學者也按照這一體系確立了般若波羅蜜多的見解。 雖然在他之前也有一些如聖天等人主張瑜伽行中觀,但所有學者都一致認為,寂護才是真正建立與唯識相符、否定外境的中觀傳統的創始人。 在西藏,大多數早期學者都遵循這一傳統,特別是那些純粹持守此傳統的學者,如大譯師俄·洛扎瓦、恰巴·卻吉僧格和榮敦法王。這一體系一直被廣泛講授和研習,直到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的時代,他們高度重視這一傳統並寫了各種注釋。其他中觀論者如薩迦班智達也認為寂護及其精神之子(蓮花戒)的教法是中觀思想的精髓。 寂護設計了桑耶寺的佈局。他為最初的七位藏人授予出家戒,建立了西藏第一個僧團。他在西藏引入了中觀和因明的結合研究。他建立了三藏的研究和翻譯。 他與蓮花生大士和赤松德贊王一起被稱為"堪布、阿闍黎、法王"三尊。他在西藏前後共停留了十多年,最後在那裡圓寂。

Shantarakshita (寂护).jpg

Kamalashila  蓮華戒
  (c. 8th century C.E.)

蓮花戒(梵文:Kamalashila),意為"蓮花稟性"或"勝者稟性",是一位著名的印度班智達,他遵循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傳統。雖然大多數歷史記載都同意這一點,在寧日尼瑪烏色(Nyangral Nyima Özer)所著的《宗教史花精》(Chos 'byung me tog snying po)鐵版印刷本第332頁,以及同一作者所著的《銅宮宣言》(bKa' thang zangs gling ma)鐵版印刷本第52頁中,都記載蓮花戒大師是從中國邀請而來的。 我認為,這可能是在從一份手稿抄寫到另一份時發生的抄寫錯誤,抄寫者可能從上面一行跳到了下面一行。我想上面一行可能提到了和尚摩訶衍(Heshang Mahayana)從中國來到西藏,而下一行本應陳述迦摩羅什羅大師是從印度邀請而來的。我相信這肯定是原文應該表達的意思,因此我請求學者們對此進行考察。 蓮花戒是寂護大師的直接弟子。在寂護去世後,一位名叫和尚摩訶衍的中國僧人引入了頓悟的新修行方法,與寂護的漸進方法相衝突。這導致了藏傳佛教徒之間的分裂。 赤松德贊王安排了兩派之間的辯論。蓮花戒被從尼泊爾邀請來代表寂護的觀點。根據藏文歷史記載,蓮花戒在辯論中擊敗了和尚摩訶衍。然而,一些現代學者認為,中文資料聲稱和尚一方獲勝,這使得藏文記載的可靠性受到質疑。 辯論之後,蓮花戒在西藏停留了數年,應國王的要求撰寫了重要著作,如《修習次第論》和《中觀光明論》。這些著作進一步駁斥了和尚摩訶衍的觀點。 藏文歷史記載稱蓮花戒被和尚摩訶衍的追隨者暗殺,但這一說法受到學者們的質疑。

Kamalashila (蓮華戒).jpg

Noble Asanga  無著(300-390 C.E.)

(聖者無著阿闍黎) 這位大師被認為是佛教哲學的兩大創軌師之一,因為他創立了唯識宗(瑜伽行派),這是佛教思想的四大主要學派之一。雖然在藏文歷史記載中沒有明確說明他出現的確切時間,但我們知道無著和世親是同母異父的兄弟。根據覺囊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世親和西藏國王拉托托日是同時代人。安多格敦曲培的《白史》指出,世親的弟子陳那和西藏國王松贊乾布是同時代人。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還提到,陳那的弟子自在軍是法稱的老師,而法稱和松贊乾布王是同時代人。考慮到這些聯繫,聖者無著似乎生活在公元4世紀到5世紀末。 無著的父親出身王族,母親是一位名叫明淨戒的婆羅門女子。他長大後精通五明,並按照母親的建議出家為僧。他侍奉住持、教師和僧團一年。然後,在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後,他花了五年時間學習佛法,每年記憶並理解十萬頌。之後,他又花了多年修習密教和研究大乘教法。 在他生命的中期,他在西印度(烏仗那,今阿富汗)和南印度傳播佛教,建立了一百多座寺廟、佛塔和宗教機構。雖然他有數千名弟子,但他通常只在身邊保留二十五位僧人,他們都在佛法中達到了一定的證悟水平。 在生命的後期,他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住了約十二年。他活到150歲,最後在王舍城圓寂。 無著撰寫了幾部重要的論著,包括廣、中、略般若經的注釋,解釋《現觀莊嚴論》義理的《決定真實論》,解釋大乘三藏教義的《瑜伽師地論》,總結大乘教義的《攝大乘論》,以及總結所有乘共同教義的《阿毗達磨集論》。這些作品可以在丹珠爾那塘版的各卷中找到。他對《解深密經》的注釋和對《寶性論》的注釋也被收入丹珠爾。 除了《寶性論釋》是在11世紀初翻譯的之外,所有這些作品都是由譯師章移喜德在赤松德贊王統治期間的8世紀中葉翻譯的。 無著的詳細傳記可以在覺囊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中找到。

Noble Asanga (無著).jpg

Vasubhandu  世親
  (c. 4th century C.E.)

大師世親是大師無著同母的弟弟。他們的父親是婆羅門種姓。世親出生於無著出家後的第二年。他年輕時在那爛陀寺出家,全面學習了小乘三藏教法。 之後他前往克什米爾,在僧伽跋陀羅大師門下學習,精通六種不同小乘學派的哲學體系。回到摩揭陀後,他從無著那裡接受了所有大乘教法。當時,他記憶了人間所有約500部大小乘經典,每年從記憶中誦讀一遍。 由於他的影響,約500位小乘學者皈依了大乘。他大多時間留在摩揭陀,教學和修復舊寺廟。他建立了108個新的大乘中心。他曾到東印度的奧迪維沙訪問三個多月,教學並建立了108個新中心。雖然他沒有去南印度,但他指示他人在那裡建立了許多中心。據說他總共建立了654個中心。 在他的時代,他在印度各地有約60,000名大乘比丘弟子,其中超過1,000人與他同住。晚年時,他帶領5,000名學識淵博的弟子前往尼泊爾教學和建立中心。他在尼泊爾去世,此前看到一位穿著僧袍的僧人在耕田。他的弟子們在那裡為他建造了一座佛塔。他活了將近100歲。 ==世親著作了許多論典。其中著名的並被翻譯成藏文的包括對各種經典的注釋,???如《俱舍論》及其自注等哲學著作,以及關於大乘教義的論著。這些大多是在赤松德贊王時期由香耶西德譯師翻譯成藏文的。== 他的傳記可以在布敦仁波切的《佛教史》和覺囊塔拉那他所著的《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中找到。《青史》提到有前後兩位世親。《中國佛教史》(第159頁)稱他據說與拉托托日年贊王同時代。

Brahmin Vasubhandu (世親).jpg

Dignaga  陳那
(6th century C.E.) 

陳那菩薩是世親大師的弟子,他在因明學(量論)方面非常精通。他出生於印度南部的僧伽跋羯多,靠近建志補羅(迦氏城),屬於婆羅門種姓。關於他出現的時代,在世親大師傳記部分有所討論。 年輕時,他深入研究了外道哲學體系和聲聞乘教義。後來,他拜世親大師為師,學習了許多大乘和小乘教法。之後,他在印度東部的烏荼毗舍的一個山洞中靜修多年。 有一次,一位名叫蘇杜爾迦耶的外道哲學家來到那爛陀寺與佛教學者辯論,當時寺中的學者都無法戰勝他。於是陳那被從東印度請來。他在辯論中擊敗了這位外道,並使其皈依佛教。之後,陳那菩薩回到烏荼毗舍,在那裡度過了餘生,偶爾講法、駁斥外道論點,並著述論典。 雖然他有很多學生,但沒有常伴隨者。他在保持清淨戒律的情況下,在該地區的一處僻靜森林中圓寂。目前所見的藏文歷史記錄中並未明確提及他的壽命。 陳那菩薩著作了許多零散的作品,但被翻譯成藏文並廣為人知的包括《集量論》及其自釋、《觀所緣緣論》及其自釋、《觀三世論》、《入正理論》和《因輪圖》。這些作品收錄在丹珠爾經集部第95卷中。《俱舍論釋心要燈》收錄在第115-116卷,《讚無盡功德釋》收錄在第34卷。 除了少數幾部,這些作品大多是在11世紀中葉由吉祥慧等譯師翻譯成藏文的。要瞭解這位大師的詳細傳記,可以參考布敦仁欽珠的《佛教史》和覺囊達喇那他所著的《印度佛教史》第23章。

Noble Asanga (無著).jpg

Dharmakirti 法稱
  (600-660 C.E.)

(法稱阿闍黎)他是自在軍阿闍黎的直接弟子,而自在軍是陳那阿闍黎的學生。根據覺囊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法稱與西藏國王松贊乾布是同時代人。 他出生於南印度的特里馬拉亞地區。他的父親是一位名叫羅阿南德拉的婆羅門非佛教徒。在年輕時,他深入研究了五明和印度外道哲學,到十八歲時已經精通印度外道觀點。 後來,在研究佛教經典後,他放棄了印度外道的哲學,這導致他的父母和親戚將他逐出家門。他前往中印度,在法護大師座下出家為僧,廣泛研究了所有佛教經典。他在自在軍阿闍黎座下三次聽聞《集量論》。 在那爛陀寺,他在辯論中擊敗了許多著名的非佛教學者。他遊歷東印度和南印度,降伏了許多非佛教哲學家,傳播佛教,建立了一百多座寺院和宗教機構。 雖然他有數千名弟子,但只有五人常年跟隨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居住在南印度,最終在迦陵迦國圓寂。 在他的眾多論著中,最著名且被翻譯成藏文的是《釋量論》、《定量論》和《正理滴論》,這些是由洛登喜饒譯師在11世紀末翻譯的。《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和《諍正理論》是由本德南卡譯師等人在8世紀中葉翻譯的,可以在丹珠爾經部第95卷中找到。 關於法稱的詳細傳記,請參考布頓仁波切的《佛教史》和覺囊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

Dharmakirti(法稱).jpg

Vimuktisena  圣解脱军
(6th century) 

聖解脫軍 - 五世紀的印度學者,獲得了出世間智慧的成就者。他是世親大師四大弟子之一。他出生於中印度,是佛護論師的侄子。從年輕時起,他就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並受具足戒。他前往世親大師處學習,恭敬侍奉,精通多種知識領域。特別是,他徹底學習了珍貴的般若波羅蜜多經,通達其文字和意義,成為極為博學的人。 他撰寫了名為《現觀莊嚴論光明》的大論,將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與《二萬頌般若經》相結合。此外,他以中觀傳統詮釋了般若經和論典的意義,遠離有無、常斷等邊見。

Vimuktisena (圣解脱军).jpg

Haribhadra 獅子賢
(700-770 C.E.)

大師獅子賢 (僧格桑波) - 他是一位與古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相符的自續中觀派大師。這位大師出生於王族。一些宗教歷史記載,當他還在母胎中時,他的母親遭到獅子攻擊。雖然獅子吞食了母親的身體,但沒有吃掉胎中的孩子,他安全地出生了。因此,他被命名為獅子賢(好獅子)。 當他長大後,他進入佛陀的教法,成為一名受具足戒的比丘。他精通所有的哲學體系,包括佛教和非佛教的。特別是為了深入理解珍貴的般若波羅蜜多經,他在思想和實踐上都適當地依靠了寂護大阿闍黎。他徹底研究了從彌勒傳下來的般若波羅蜜多教授,包括無著和世親的著作,聖解脫軍的文本,以及聖龍樹闡釋的中觀文獻。通過這些,他獲得了對佛陀教法精髓——三乘道次第完整體系的非凡體驗性領悟。 正如彌勒在夢中鼓勵他撰寫論著一樣,在札瓦松寺院,他撰寫了許多著作,包括《現觀莊嚴論》的注釋《明義釋》,結合《現觀莊嚴論》和《般若八千頌》的《莊嚴光明釋》,《二萬頌八品釋》與《易了攝頌釋》。

Haribhadra(獅子賢).jpg

Gunaprabha 功德光
(c. 9th  century C.E.)

功德光大師是世親的弟子,精通戒律(僧團紀律)。他出生於摩偷羅的婆羅門家庭。年輕時,他學習並精通了外道哲學和學科。後來,他在該地區出家成為比丘。在世親大師的指導下,他學習並精通了大乘和小乘的經典,以及聲聞十八部的所有教義。 他有約五千名僧侶弟子,其中約五百人精通一兩部三藏。據說他活了約400歲,這可能不是真的,但他似乎確實長壽。最後,他在出生地圓寂。 雖然這位大師著有許多論著,但在翻譯成藏文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菩薩地佈施品第九品以上的解釋和《菩薩地戒品釋》。這兩部作品分別由拿錯譯師和張益西德翻譯,收錄在丹珠爾經部的"Yi"卷中。 《律經》、其自釋和《一百零一種戒律修持》是在8世紀末赤松德贊王統治時期由綽若譯師和嘎絨楚臣炯內翻譯的。這些作品收錄在丹珠爾經部的"祖"、"Zu"和"Yu"三卷中。 這位大師的傳記可以在布頓仁波切的《布頓佛教史》和覺囊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中找到。

Gunaprabha(功德光).jpg

Shakyaprabha 释迦光
(b. 8th century)

Master Shakyaprabha(释迦光大师).jpg

(釋迦光大師)這位大師也是一位精通戒律的高僧。目前不清楚他具體生活的年代,在他的著作《戒律光明》中,他提到自己是福稱大師和寂光二位大師的弟子。 這位大師在西藏最為著名和廣為翻譯的論著是: 《三百頌律》及其自釋《光明》。這兩部作品是由譯師藏·德溫陀羅克西塔在赤松德贊王統治時期(8世紀末)翻譯成藏文的。它們收錄在丹珠爾經部的"hu"函中。

Dipankara「燃燈佛」.jpg

Atisha Dipamkara
阿底峽尊者
(982-1054)

覺沃傑·阿底峽(燃燈智)(公元982-1054年)他是一位來到西藏並創立噶當傳統的偉大班智達。他出生於印度東部的孟加拉,是與大堪布寂護同族的善吉祥王和光明王后的次子。五歲時,他就能說法並自發創作內涵豐富的詩句。十歲前,他學習了各種藝術。之後的十年,他研究了印度外道哲學、佛教聲明和因明。 二十多歲時,他的父母希望他繼承王位,為他選擇了許多美麗的公主作為結婚對象,但他拒絕了。二十九歲時,他在印度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受戒。隨後,他精通了八大聲明語法論著、佛教和外道的因明學、醫學、占星術、佛教內明以及顯密論典。他成為了著名的班智達。 他跟隨包括金洲大師在內的三十四位老師學習,因其學識和慈悲在印度聲名遠揚。西藏阿里古格的智慧光王派遣嘉尊珠桑格譯師帶著大量黃金邀請阿底峽來西藏,但未能成功。智慧光王親自去尋找更多黃金,卻被一位邊地的外教國王俘虜並遭受了無數的折磨後死去,包括全身經絡都被燒傷。遵照他的臨終遺願,他的侄子菩提光派遣那錯譯師楚臣嘉瓦,成功邀請阿底峽在印度國王和超戒寺住持的許可下來西藏留駐三年。 59歲時,即1040年,阿底峽經尼泊爾抵達西藏西部,停留了三年,著作了《菩提道燈論》等作品。三年後,他計劃返回印度,但因尼泊爾邊境的衝突而耽擱。隨後種敦巴邀請他前往西藏中部。他先在桑耶和雅隆短暫停留幾月,然後被種敦巴邀請到涅唐。他在那裡住了九年,在篷布、耶巴、拉薩等地住了五年,總共17年時間從事教學、翻譯和審訂文本的工作。 他與拿錯譯師的許多譯作如《中觀分別熾燃論》收錄在丹珠爾中,他的100多部著作收錄在丹珠爾經部的ki、khi和gi卷中。在西藏期間,他培養了許多博學的弟子,包括庫敦尊珠永珠格西、歐譯師樂貝喜饒、種敦巴格西和果譯師庫巴拉孜等。 他於1054年藏歷9月18日在涅唐圓寂,享年73歲。他的遺體被供奉在涅唐那莫切,在涅唐歐爾為他修建了一座佛塔來安置遺體。更多詳細信息可以在卓仲巴所著的《上師功德:法源》、勒欽貢嘎堅贊所著的《噶當教法史:令智者歡喜》以及巴沃祖拉彭巴所著的《賢者宴:宗教史》的第dha卷中找到。

SUPPORT US BANNER_edited.jpg

Help us flourish the Dharma teachings and create a community rooted in peace, wisdom, and compassion.

bottom of page